多娜向左转

如果想戳红心蓝手请随意,我超级欢迎哒。如果可以,评论也请多多的哇^O^
我,小白,又名Agent白,同人届土拨鼠,一年开的脑洞能绕地球三圈。
目前专注EBrandt,不分正逆,拒绝正逆。坑太冷,我在风中形销骨立。

继续整理说说

2017-12-06
解构需得有度。解构女性与男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是女权主义的重要活动。而当解构主义开始解构主体,消解了“女性”这个社会产物的术语的存在意义(“男性”同理),女性就不再拥有归属群体,也否定了任何为女性群体争取权益的积极行为的可能性,女权主义运动的意义和价值也随之瓦解。

2017-12-03
拉丁语里表示蓝色的词很多,caeruleus,cyaneus,caesius,glaucus,violaceus等等。为什么到法语里就简化成bleu了。

2017-12-03
语言的奢侈性,以隐喻为例,语义和词汇语法不停地分离,结合,二者一旦发展成独立的层面,就有可能产生隐喻。

2017-12-02
意识形态产物,如物质实体,生产工具,或消费品,其本身就是现实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产物还反映了外在于它们的另一现实。意识形态产物都具有意义,代表象征着他物。意识形态产物是象征符号,没有符号就没有意识形态。
一个物质实体就是其自身,它仅与其特定的所赋予的属性保持一致。任何物质实体都可能被感知为一种意象,与它的自然属性和必然性有所联系。一个由特定的物质牵引出的艺术形象就是一个意识产物,该物质被转换成了一种符号。这个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折射了另一现实,但依然是物质现实的一部分。

2017-11-30
语言障碍会因翻译需求产生机会成本,歧视性的社会容易对语言差异加以利用。语言的多样性催生了因文化语言差异而形成的弱势团体,还有因差异巨大而形成的泾渭分明的社会财富分配和语言权分配。

2017-11-30
偶然看到一位姑娘删好友后说感到颇有些歉意,作为被删人员之一,我有点想法。
我始终认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没有谁能得到完全的理解,三观吻合亦是稀有。我想,相处不来才应该是人生常态。
再者,大家本就是因为一点想法或爱好才加了好友,不是结了婚要过一辈子(况且就算结了婚也可以离婚),生活中通常不认识,更不存在利益关系。
而且,人生命中的大部分朋友都只是阶段性的朋友,时过境迁,人都会有所改变,便相处索然了。自然淡去就好,强行维持关系往往得不偿失。
删好友的举动,我自认为是理解的,同样,我也认为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虽然我不会主动删人。倘若诸位对我抱有此类想法,随时都可以付诸行动,真的不必感到抱歉。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长久。

2017-11-28
社会中的个体担当着社会角色,每一个角色都要承受社会期望,这种期望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模式和要求,对个体行为表现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社会期望的形成和发展受制于社会文化,文化制约性就赋予社会角色以相当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一种社会活动,而社会中的言语性别差异体现的正是,社会现实中性别角色在言语行为中的实现或表现。两性言语风格反映出社会对两性角色的期望,以及不同性别的人群在用语言塑造各自的性别角色时所表现出的风格与特点。
但这种差异实际上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而非个体差异。

2017-11-28
J.H. Greenburg提出了有标志(marked)和无标志(unmarked)理论。英语中的性别主义表现在,大部分表示男性的名词都是无标志的,因此这些词被视为标准(norm)。如果这些词要指女性,则用后缀-ess或-ette以区别男性。

2017-11-24
在《王者归来》卷末的索引中,托老列出了“things”这一项。这个目录下的词条里除了普通意义上的物体,还包括会议,语言,战斗等非物质性的东西。
“thing”开始指代无生命的物体是后期现代英语的用法。在盎格鲁撒克逊语,古挪威语和古日耳曼语里,“thing”指议会,集会,尤其是要进行审判,作战等事物讨论的议会。
“thing”一词本来具有公共性,而现在已经极端化演化为无生命的物体了。托老在为自己的中土世界做注解时,使用了该词的古老的含义,这有什么用意呢。

2017-11-23
死意味着此在的终结,剥夺了此在在世的可能性,也剥夺了超越的可能性,死亡正是此在经验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因此死亡常是以他者的形式呈现,我们只能借助客观形式旁观它,而无法拥有这种经验。

2017-11-18
#遥遥无期的古希腊AU
诗人们称赞的事物通常都很具体,就事论事。而柏拉图热衷于抽象美,一种非常大胆的哲思。
真纳闷我以前怎么没注意到呢。想想看,如果我能把这种抽象美的哲思用在Spock身上……
但柏拉图也很会走极端,他说诵诗靠的不是技艺,而是因为诗人受到了神的魅惑。
我思来想去,既然乌姐是诗人,那么她太需要一位持反对意见的对手了。于是接下来就出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不会写古希腊风格的诗。

2017-11-18
古罗马三大流行学说,新学园派,斯多亚派,伊壁鸠鲁主义,竟然都发展出了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的特点,将人视为个体,驱使人们关注于自身。
尽管三派在具体关注点上有所差异,日常互嘲,却无一人逃过了存在的虚无感的侵袭。这算是人性的缺陷吗。

2017-11-15
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们自称是Publius,他们是在暗示古典时代吗?大规模的社会不可能是自由的,那就选择共和制?

评论
热度 ( 5 )

© 多娜向左转 | Powered by LOFTER